臨近初夏,陽光傾灑在礦鹵日曬鹽灘上。層層疊疊的鹽池如同一面面鏡子,倒映著藍天白云,礦鹵在其中緩緩蒸發,凝結成晶瑩剔透的鹽粒。這里沒有轟鳴的生產線,只有鹽工們與時間、陽光共同協作,用最質樸的方式,續寫著淮鹽文化不朽的古老傳奇。
“礦鹵來自地下千米,富含鈣、鎂、鉀等多種天然礦物質,這是我們鹽灘的‘黃金原料’。”埒南制鹽分公司三星級班長章保衛蹲在鹽池邊,捧起一把泛著微光的鹵水介紹道。不同于海水曬鹽,礦鹵成分穩定、雜質少,經日曬結晶后,產出的鹽粒飽滿、色澤晶瑩、含純度高。扒鹽時節,鹽工們駕駛著扒鹽機,在鹽池中來回穿梭,將凝結的鹽粒輕輕刮起,不一會兒,潔白的鹽堆便如小山般隆起。“扒鹽要講究‘快、準、穩’,既要及時疏松鹽層讓礦鹵快速結晶,又不能破壞鹽晶結構。”章班長邊操作邊說,手上的動作行云流水,滿是歲月沉淀的嫻熟。
在鹽灘的一角,埒南制鹽分公司二星級班長劉懷陽正拿著波美度計,仔細測量礦鹵濃度。“礦鹵日曬全靠老天爺賞飯吃,但我們也得用科學把好關。”他翻開記錄本,密密麻麻的數據記錄著每日的氣溫、風向和鹵水濃度變化。為了提升鹽品質量,埒南制鹽的工人們總結出“看天、看鹵、看鹽”的三看經驗——晴天加緊蒸發,雨前及時苫蓋;礦鹵濃度達標立即結晶,鹽粒成型迅速采收。這些代代相傳的智慧,讓每一粒鹽都凝聚著自然與人力的完美結合。
鹽工們的日常,是與陽光、礦鹵和鹽灘的對話。清晨,他們早早來到鹽灘,檢查鹵水深度和濃度,各節制、池埝是否滲漏;下午,頂著烈日觀察礦鹵蒸發狀態;傍晚,仔細查看鹽粒結晶情況。遇到極端天氣,全員出動,爭分奪秒為鹽堆苫蓋防護布。“雖然辛苦,但看到像小山一樣的鹽堆,就覺得一切都值了。”年輕的鹽工小陳擦著汗笑道。
如今,礦鹵日曬鹽憑借天然純凈、礦物質豐富的特點,在市場上贏得了良好口碑。雖然沒有現代化生產線的加持,但這里的鹽工們用雙手和智慧,守護著這份傳承千年的制鹽工藝。從地下礦鹵到晶瑩鹽粒,每一粒鹽都承載著制鹽人的堅守與匠心,在新時代的浪潮中,繼續書寫著屬于礦鹵日曬鹽的動人篇章。(埒南制鹽 邱利民)